18世紀的歐洲,曾興起過一股「維特熱」。
一群走在潮流前沿的年輕人,他們身穿藍色燕尾服、黃色背心,卻神情憂郁,故作愁態,甚至還有人輕生自盡。
這股風潮,起源于1774年萊比錫書展上的一本暢銷書——《少年維特之煩惱》。
作家歌德,在書里塑造了一位敏感多思的少年維特,他愛情失意,事業不順,慘遭貴族階層的孤立排擠,最終被沉重的思緒壓垮,在絕望中拔槍自盡。
維特死后,歌德在書里對他說:
「你的不幸存在于你破碎的心中,存在于你被攪亂了的頭腦里;而這樣的不幸,沒有人能幫你消除。」
很多時候,毀掉一個人的,不是命運的無情,而是內心的自我內耗。
1
真正的痛苦,是精神上的折磨
維特出身于中產階級家庭,二十幾歲時,他在故鄉的一場舞會上,認識了少女綠蒂,并對她一見鐘情。
令他欣喜的是,綠蒂對自己也很有好感,常常會和自己散步聊天,訴說心事。
維特以為,他們兩情相悅,便可雙宿雙棲,可交往不久后他才知道,綠蒂早有婚約。
隨著婚期臨近,綠蒂退出了維特的生活,只有維特還固執地留在原地,久久不能走出來。
情場失意后,維特時常陷入幻想,腦子里總出現自己和綠蒂私奔的畫面。
但他又會在一瞬間忽然清醒,咒罵自己的卑鄙,嘲笑自己的無能。
除此之外,他總是忍不住揣測綠蒂是不是也愛著自己。
一起乘坐馬車的四五個人里,她和我說話最多;
舞會游戲中,她拍我時力氣最大;
她帶我去見她的妹妹、妹夫,我們看起來就像一家人。
……
漸漸地,維特越來越心浮氣躁,為了不再苦惱,他決定把綠蒂搶回來。
這天,維特踱步到綠蒂家,可眼前的一幕讓他萬念俱灰,他看見綠蒂和未婚夫坐在庭院里喝茶,倆人眉目含情,相敬如賓。
他一下子慌了,笨拙地躲開了綠蒂的視線,跌跌撞撞地跑回了家。
之后很長一段時間,維特總覺得全世界都在嘲笑他的自作多情。
他把自己關起來,不停地問自己:綠蒂真的不愛我了嗎?我是不是哪里想錯了?
從此,維特將所有的快樂擋在門外,每天飽受著精神上的折磨,日子越過越低迷。
心理學上有個「蔡格尼克效應」,是說人的思維更容易停留在「不好」的事情上。
我們的思緒總是從幸福和喜悅上一閃而過,然后緊緊盯著生活里那些失敗和遺憾不放。
這種思維慣性,讓我們不受控制地胡思亂想,反復咀嚼「挫敗感」的苦澀。
你有沒有過這種感受?
工作里出現了一點小錯,老闆還沒說什麼,你就把自己罵了幾百遍,陷入失業的恐慌;
有時候別人只是沒有秒回信息,你就各種猜測,以為自己得罪了人,陷入無盡的自責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