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子說:天道無親,唯親善人。一般人對這句話很難理解,現在我們用養育孩子來做比喻。很多人去墮胎,有個原因,怕養不起孩子。養一個孩子都很累,更何況再來一個。我們潛意識中,都認為,這個人是我養的,家庭是我支撐的。
其實不是的。首先要有個觀念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。孩子來投胎,是帶著他的福報來的,看起來是父母在養,但其實還是孩子自己的福報在養。
一件事情最後取得成功,是大家的福報在支撐,就是共同福報的累計。惡業也一樣。現在環境破壞這麼嚴重,我們都在譴責別人,但最後發現每個人都是破壞者。使用塑膠袋,衣服破了就扔,洗車,裝修,洗廁所,這些都是化學用品。我們每天都在用,每天都在破壞。
天道無親,哪怕是你的孩子,你都無法把福報留給他。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!很多人不明白這一點,想要孩子會讀書,就給孩子買去名牌學校讀,以為能出人才,但首先他要有這個命。就像養孩子,花的是父母的錢,但損的是孩子的福報。
古代帝王要教育子孫也要請老師,但和現在差別很大。以前人請先生,先生先要教學生人品、人格。第二才是教技術,如何作文,如何作詩。現在不同了,沒人教人品、人格了,都是教技術,所以沒有多大的意義。
古人講:留財給子孫,守不住,留書給子孫,子孫不讀,只好留陰德給子孫,這才是正確的出路。你要先去種福田,做善事,以後子孫自然會賺錢。現在不要賺非分的錢,把子孫的錢都賺完了,消費完了,以後子孫就要受窮了。
古人講:一代做官九代冤。官做的好,是為子孫積累福報;做不好,把老百姓的東西佔為自己,想留給子孫,這些非分的東西都是罪孽,子孫用了,反而損福報。所以一代做官九代冤。又說,如果為自己一家謀,就不要去做官,做官是為百姓謀,這也是天道無親。
天道雖然無親,但唯親善人。
你只要廣積陰德,還是有用的。想要孩子能讀書的,就多印經,辦學校;想要孩子發財的,就要多救濟窮人;想要兒孫健康的,就多施藥。這就是唯親善人。
再講到孝順也一樣。
很多人很孝順,給父母買很多補品,買不必要的東西,甚至辦酒席祝壽。世人看來是熱鬧,其實是不孝,因為損了父母的福報。人家過個壽,就要殺生那麼多。民國時,有個老人去世了,他兒子辦宴席三百桌,過幾天,老人家就托夢來說,本來我可以去天上好好享福的,但因為你殺孽過重,導致我在地府審判,還出不來。
可見,雖然花的是兒女的錢,但卻在損掉老人家的福報。
父母花很多無謂的錢,也是損孩子的福報,這也是天道無親。所以不要給小孩慶生日,小孩能讀書,父母不要驕傲太早,到處宣揚。要對孩子嚴格一些,對他成長大有益處。
過分浪費錢給孩子都損孩子福報,更何況很多人在公司裡頭浪費,甚至國家單位裡頭浪費,都是損福報的。很多人都想著輕鬆賺錢,卻不知道這也是在透支福報,不長久。
如何積累福報
一、佈施(善行)——便是搖錢樹
1 、今天大家都想發財,能發嗎?不能。要怎樣才能發?佛告訴我們,你想發財,你就要修財佈施,慷慨佈施,毫無吝嗇地佈施。
2 、你修佈施,出於自己的誠意,歡歡喜喜、快快樂樂,將來你的財富源源而來——不要操心,錢自自然然就來了。
3 、如果你這一世佈施,修得很勉強,來生能不能得福報?能得,但是不容易得到,要經過很多周折,很辛苦才能得到。
4、如果你佈施了很多錢,之後又後悔了,想盡方法再把它拿回來,好了,你這一生雖然發大財,但是財發了沒幾天,它就丟掉了——什麼樣的因,得什麼樣的果報,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!
心量(容量)——便是聚寶盆
1、中國諺語裡面所謂是「量大福大」,這一句話大家都很熟悉,這句話的意思,懂得的人不多。心量大修小福,你得的福報也大,為什麼?跟你心量平等。
2、得福多少在乎你用心,你的心真誠,你的心量大,你得的福報也大;出錢多的人,如果他心量小,他修再大的福報,他得的果報還是小。
3、像我們現在印善書,出錢很少的,如果他的心量大,修福不為自己、不為一家,為眾生、為佛法,希望這個世間多有一本善書流通,他得的福報反而大。什麼原因?他發的是大心。
4、所以修佈施,不是說哪個人出錢多,他就得大福,出錢少他就得小福,沒這個道理。我們曉得這個道理,然後才知道自己要怎樣修。
三、便利(方便)——便是加速器
1、就是修供養也是如此,譬如說你要供養法師,請法師到外面菜館去吃飯。不錯,法師接受你供養,你是修了福,但是法師從自己地方辛辛苦苦跑到那個地方去吃一餐飯,將來你得的福報,很辛苦才會得來。
2、如果你這供養是從家裡準備好了,送到法師那個地方去供養他,法師沒有受辛苦,將來你得的福報,自自然然得到,不要受一點辛苦。
3、我們看到有很多人發財,的確沒有操心,財源滾滾而來,你就曉得他從前是修的什麼因;有些人發財,錢賺得好辛苦、好難,這是他前生修佈施修得不痛快,就這麼回事情。
4、佛勸我們修佈施,歡歡喜喜地佈施,痛痛快快地佈施,將來這個果報得來就自在,這個事情唯有佛才說得詳細、說得圓滿,其他宗教裡頭都沒有講得這麼詳細的。